孝心少年:魏来
相关信息
姓名 魏来
性别
所属地区 恩施市板桥镇大木希望小学
简介 魏来最喜欢自己的名字,这个名字似乎也就代表这个家庭对她的希冀。逆境往往能够造就人,这话富含真谛。魏来不仅没有被困难吓倒,而是勇敢的用她那雅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。她帮着家里种地,分担家务,帮奶奶梳头、洗脸、洗脚,端茶递水,添饭夹菜,无微不至的照顾。帮妈妈种蔬菜、抢收粮食,这些农活对魏来来说都是小菜一碟。
孝心故事

大山深处的好少年


       恩施市板桥镇大木村的南面有一个当地人称之为碑垭口的地方,因这个垭口里立着很多墓碑,因此而得名。
       山花开的时候,远远望去,黄的绿的层林尽染。田地里,党参花,油菜花,把这十几家小房屋都罩在花香里。美丽的环境似乎并没有留住更多的人,一家家房屋散落在村子的各个角落。10岁的魏来就住在这个山旮旯里,她是板桥镇大木希望小学四年级学生。
       魏来家里有一间泥土夯的房子,还有一间两层的砖房,之所以称之为砖房是因为没有任何装修,仅仅只是用砖垒起来的。“这是欠了四万多元的债才修的,因为原来的泥土房子垮塌了。”魏来用明亮的眼睛望着我们说道。
       小女孩挺细心的给新房子的所有门上进行了编号,“这是一号房,奶奶住的,这是二号房,看电视的,这是三号房,是厕所……”门上用锅底灰弯弯曲曲的写着这些编号。家里没有任何家具,和魏来年纪差不多的电视,与父亲年纪相同的床,还有零零散散的几把木椅,这就是她家的全部家当。
       不知不觉间,在贫困的背景下,魏来,魏学珍两姊妹融入到了这一批因为贫困,在我们眼里并不很完整的环境里悄然生长起来。
       在每一个普通的周末,魏来,魏学珍都要从学校赶回家里。家里离学校有十公里的山路,多是羊肠小道,崎岖不平。然而,在家里等待她们的是每星期只能见一面的母亲和奶奶。父亲远离家乡,到遥远的城里打工糊口。很多时候,她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凝聚着汗水的汇款单中,才能感觉父亲的存在。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,她们被留在乡下,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。
       当我们看到这个孩子的时候,她一直在笑,小姑娘漂亮得让人心疼,陪着她的是奶奶和母亲,她们家5口人中,就有3个人是残疾,奶奶已经上了年纪,双目失明了,耳朵失聪了。母亲今年39岁,智障,头发蓬松,穿着满是油渍的衣服。家里还有一个姐姐,叫魏学珍,同样是智障,也在大木希望小学读四年级。生活的压力让这个家庭举步维艰,她的父亲魏云堂今年51岁,在谈到父亲,魏来下意识的开始玩手指,声音也变小了,“父亲现在还在重庆做泥瓦匠”。工资非常微薄,而且还要祈求天气好,完全靠老天给一口饭吃。为了撑起整个家,农闲时就去外地打工,长期奔波于城市和农村之间。
       魏来最喜欢自己的名字,这个名字似乎也就代表这个家庭对她的希冀。逆境往往能够造就人,这话富含真谛。魏来不仅没有被困难吓倒,而是勇敢的用她那雅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。她帮着家里种地,分担家务,帮奶奶梳头、洗脸、洗脚,端茶递水,添饭夹菜,无微不至的照顾。帮妈妈种蔬菜、种土豆,种玉米、抢收粮食,这些农活对魏来来说都是小菜一碟。给党参地拔草、去山里捡柴,供家里做饭取暖等都是她负责,在邻居们的眼里,这个姑娘是个居家小能手。
       每个周末都得走好远好远的路才能回家,不过她一点儿都没抱怨这趟坎坷的旅程:“能早点儿回去给妈妈和奶奶做饭,比什么都强!”在她眼里,家就是所有人像这样紧紧依偎,哪怕距离分开,心也要聚拢在一起。她们家的每日三餐很简朴,一个锡制锅里半锅米饭,青菜汤加土豆片,仅此而已。
       小姑娘在学校的成绩很优秀,在班里成绩数一数二,每学年都能得到奖状。住校的生活对于她这般年纪的确比较吃力,但魏来不一样,家庭里面的历练让她在生活自理方面如鱼得水,非常质朴的床单被罩让小姑娘叠的四棱上线,非常工整。每天早上小姑娘都会在规定的时间扎好马尾辫,打扮的干干净净的进教室开始新一天的学习……